课题申报评审书
发布时间:2023/11/13 13:57:18 作者:张文华 浏览量:2390次
附件2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备案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实践研究
研究方向: 5
课题主持人: 杨亦峰 张文华
所在单位: 常州市金坛区后阳小学
申报日期: 2023.9.11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二一年一月制
填报说明
1.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除招标课题、专项课题以外的课题申报者填写本《申报评审书》。
2.填写前,请先认真阅读《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和《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南》。
3.“研究方向”栏按“课题指南”中“选题与领域”的分类填写,如选题隶属于“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则研究方向栏填写“2”,如选题隶属于“课程与教学研究”,则研究方向栏填写“5”,其它类别课题以此类推。申报自选课题者,研究方向栏填写“自选课题”。“课题主持人”不得超过两人。
4.《申报评审书》栏目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总字数不宜超过5000字,各栏目空间填写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申报评审书》“三、四、五”三个栏目需保持在同一页面内。
5.《申报评审书》一律用A4纸打印或复印,一式两份,左侧装订成册。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常州市钟楼区紫荆西路6号315室、317室
邮编:213000
电话:0519-86696829,86699812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题主持人基本情况(不超过2人) | |||||||||||||||||
姓 名(1) | 杨亦峰 | 性 别 | 男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 年月 | 1977年10 月 | ||||||||||
行政职务 | 校长 | 专业技 术职称 | 中小学高级 | 研究专长 | 课程开发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无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金坛区后阳小学 | 手机(必填) | 13861127738
| ||||||||||||||
E-mail(必填) | 104.yyf@163.com
| ||||||||||||||||
姓 名 (2) | 张文华 | 性 别 | 男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 年月 | 1976年9月 | ||||||||||
行政职务 | 教科室主任 | 专业技 术职称 | 中小学高级 | 研究专长 | 劳动教育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无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金坛区后阳小学 | 手机(必填) | 13814792802
| ||||||||||||||
E-mail(必填) |
13814792802@126.com | ||||||||||||||||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不含主持人) | |||||||||||||||||
姓 名 | 工 作 单 位 | 专业技术职称 | 研究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 |||||||||||||
陈 康 | 金坛区金城镇后阳村委 | 村委书记 | 基地资源建设 |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
孙孟欢 | 金坛区后阳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德育课程建设 | 宣传报道 | |||||||||||||
刘华波 | 金坛区后阳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科学课程建设 | 后勤管理 | |||||||||||||
谈小华 | 金坛区后阳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语文课程建设 | 资料收集 | |||||||||||||
潘月琴 | 金坛区后阳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美术课程建设 | 设计规划 | |||||||||||||
曹丽华 | 金坛区后阳小学 | 中小学二级 | 劳动课程建设 | 劳动课程项目化建设 | |||||||||||||
郑彩霞 | 金坛区河滨小学 | 中小学高级 | 劳动课程建设 | 劳动课程建设专业指导 | |||||||||||||
杭 静 | 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劳动课程建设 | 劳动课程建设专业指导 | |||||||||||||
周 芳 | 金坛区实验小学滨湖分校 | 中小学高级 | 劳动课程建设 | 劳动课程建设专业指导 | |||||||||||||
潘菊平 | 金坛区实验小学滨湖分校 | 中小学高级 | 劳动课程建设 | 劳动课程建设专业指导 | |||||||||||||
课题主持人“十三五”以来教育科研情况 | |||||||||||||||||
课 题 | 课题名称 | 立项部门 | 立项时间 | 任务分工 | 完成情况 | ||||||||||||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乡村小学“田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 2020.1 | 主持人 | 已结题 | |||||||||||||
独 立 或 以 第 一 作 者 发 表 或 出 版 的 主 要 论 文 或 著 作(限填10篇)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 发表或出版时间 | ||||||||||||||
论文:走向无痕教学 |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 2010.10 | |||||||||||||||
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期反馈课型初探 |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 2011.1 | |||||||||||||||
论文:让综合实践活动优雅地飞起来 |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 2012.3 | |||||||||||||||
论文:让综合实践活动走向春天 |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 2013.9 | |||||||||||||||
论文:浅谈小班化教学模式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 2015.5 | |||||||||||||||
论文:小班背景下“实践式”课程初探 |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 2019.7 | |||||||||||||||
论文:“勤善小农夫”劳动教育角色体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 教学与研究 | 2021.1 | |||||||||||||||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项目化实施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首先必须关注和理清二个最为核心的基本概念,什么是“项目化实施”?什么是“劳动教育”? 项目化实施:本课题的项目化实施指基于本区域环境下真实的劳动生活需求,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项目,将研究性学习与劳动相结合,让学生以完成某一项具体的劳动任务为导向,开展体力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性活动。在完成具体劳动任务的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个性品质。项目化实施就是集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一种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本课题借鉴项目化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实践体验为中心,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追求融合式、综合性、乡土化的“项目化劳动”课程样态。 劳动教育: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课程样态。基于项目化教育理念,结合学校所处的村镇特征、乡村校园为背景,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劳动”为载体,从孩子身边随处可见、可用、可造的乡村资源入手,建立教室、校园、校外三级基地,将劳动课程融入乡土,让课堂浸润田园,不断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以“劳动”为主线,充分整合学科教学、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学生书本世界、生活世界的无缝对接,在多元化、融合式的劳动过程中,培养善阅读、爱思考、乐动手、亲乡土、会生活的学生;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优化评价形式,从而建构彰显乡村生态、弥漫田园风味、促进个性自由、散发生命活力的劳动校本课程体系。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1.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推行新课程体系中“十大能力”的第九条规定“激发主动探究和研究的精神”,第十条规定“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内地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关于“项目化劳动”的研究大都集中于高中与职业学校,关注于小学阶段的很少。在资料查询中只发现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邵佩红教师以《校园农场项目化劳动的实践与探索》为题开展了相关项目化劳动研究活动,课题中的研究方式与部分研究成果值得借鉴。但研究的项目较多,有蜻蜓点水之感,执教者操作难度较高,对于常态化高效实施劳动课程帮助不大。 2.研究的价值 “劳动教育项目化实施”体现了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以劳动课程建设为抓手,建构具体可行的劳动项目,创造高质量的劳动环境,打破课程封闭、学科独立的固有形态,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劳动实践体验机会;以“劳动”课程打造成“项目”文化,让乡村教师和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中,在独具魅力的“田园”环境中,在“项目化”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教学相长,获得自信,收获幸福,让建设一所具有田园味的新“巴学园”目标具有更大的可能。 | ||||
(三)研究目标 | ||||
(1)通过研究,设计基于本区域环境下真实可行的劳动实践项目。 (2)通过研究,编制劳动课程项目化实施的实践教学手册。 (3)通过研究,建立促进师生生命自由生长的“劳动课程项目化实施”评价机制。 (4)通过研究,探索国家课程框架下“劳动课程项目化实施”的实施与推广路途。 | ||||
(四)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 ||||
(1)关于当前小学劳动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 ①梳理、学习与小学劳动课程与项目化学习相关的理论成果。 梳理近十年来与小学劳动课程与项目化学习相关的理论成果,聚焦劳动,主要从“国家课程校本实施”和“特色课程开发实施”两个维度入手,通过收集和整理,进行系统学习和内化,为本课题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②学校前期的课题研究现状调查 在2020—2023年期间,学校围绕江苏省“十三五”规划乡村教师专项重点课题《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乡村小学“田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在“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层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因没有突出劳动项目化的特点,课程常态实施难度较大,这需要课题组进行系统的现状调查,在不断分析的过程中,为本课题研究夯实现实基础。 (2)关于建设高质量劳动项目的研究 ①建设劳动实践基地 基于校园、校外二个维度,围绕项目化课程物态实践基地——“勤善小农场”、“向阳果蔬园”、“向阳小菜园”、“田缘茶餐厅”、“五谷面包房”等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项目,并不断在实施中完善,驱动物态环境向物态课程转化。 ②制定劳动课程项目化设计指南 劳动课程项目化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逐步形成劳动课程项目化设计指南。包括项目设计理念,设施设备的准备,人员的配备,注意事项,等说明性要素。 (3)关于编制劳动课程项目化实施的教学手册的研究 ①形成与国家劳动课程配套的“项目化劳动”的课程资源包 将现有课程进行剪裁、统整,找到与可与项目化建设相结合的点,将国家课程走进项目化,让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融为一体,使国家课程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实现“知行合一”。依据上述思路,形成与国家劳动课程配套的项目化课程资源包,重点编选《种植技能》、《野外生存》、《成果分享》、《角色体验》等项目。 ②创生学校与基地融合型劳动指导手册 以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以劳动实践基地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以“教学做合一”为学习方式,围绕实践基地中的蔬菜园、水果园、谷物园、桑蚕园、家禽园以及茶餐厅、面包房等主题园区,开发编制相应的项目化劳动指导手册。如结合蔬菜园编写《种植技能》项目等,逐步形成“香菜播种技巧”、“蔬菜移植技巧”、“整地工作20问”等系列指导手册。 (4)关于“项目化劳动”课程评价机制的研究 “项目化劳动”课程评价研究主要包括:第一,教师“项目化劳动”课程开发、实施成效的评价,学生在“项目化劳动”课程中学习效果的评价。第二,“项目化劳动”课程评价体系有学生、家长、农场经营者和课题组教师共同参与制定,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比较,体现“项目化劳动”课程育人成效。第三,评价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学习的合作性、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初步思考评价具体方式有:1.运用管理平台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2.“正德一条街”校园币量化评价3.劳动项目过关卡收集评价。 (5)关于“项目化劳动”课程实施与推广的研究 为了更好实现“项目化劳动”课程效能,学校结合校内外实践基地,组社团,聘专家,进农场,搞研究,注重自主发展,开发拟建学生专业社团课程,分别是:田园果蔬种植课程、田园家禽养殖课程、田园农艺手工课程、田园大棚研学课程、田园节气探究课程、田园烹饪课程等。以社团模式定期开展专项劳动,努力实现校内教学指导与校外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 ||||
(五)研究方法 | ||||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询有关文献资料,及时了解国内外和本课题相关的经验和动态,研究项目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文化建构等教育理论。 (2)行动研究法:主要运用于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课例研究及实践反思更新。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关注教学活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个案研究法:运用于各子课题的研究。定期组织头脑风暴和专题沙龙。 (4)调查研究法:主要运用于前期的课题研究调查和学校“项目化劳动”课程建设前的基础性现状调查。 (5)经验总结法: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各个主要阶段,对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提炼,推进研究的深入开展。
| ||||
(六)实施步骤 | ||||
本课题研究框架:
(1)准备阶段(2023.9——2023.10) 本阶段力求做到相关事项到位,如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子课题的细分、人员培训、开题论证、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本阶段主要通过文献法归纳整理国内外对于“项目化劳动”研究成果以及现有状况探讨、回顾与反思的相关成果,尤其是对实践中存在问题所做的反思的梳理,明确多学科分析的原则及方法。 (2)实施阶段(2023.11——2025.4)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全面展开阶段,又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2023.11——2023.12:本阶段将通过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目前学校“项目化劳动”物力条件、人力资源的梳理,形成各子项目管理网络。 ②2024.1——2024.12: 本阶段重点有:“项目化劳动”课程进行整体顶层设计,研制学校“项目化劳动”课程实施纲要;“项目化劳动”课程实践基地建设和指导手册的编制开发;“项目化劳动”校本社团课程研究;“项目化劳动”课程评价的研究,设计各类评价表组织评价,课程活动穿插整个课题研究,用好学生学习档案袋。 ③2025.1——2025.4:本阶段主要完善“项目化劳动”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3)总结阶段(2025.5——2025.9) 本阶段主要是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形成最终成果。主要工作有收集分析资料、整理研究成果、筹备课题鉴定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编辑有关案例、论文、经验和总结。本阶段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作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来整理资料。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1.本课题的主要观点 (1)“田园”——让人的生长有“根”、有“魂”。 “项目化劳动”课程聚焦生活经验,立足于农村田园资源,用鲜活、多样的课程联通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还原知识的生命活力,用生活体验对接学习经验,教学做合一,互动生成,烙下生活印记。“项目化劳动”课程关注乡土,将常见和丰富的地域资源开发成别样的课程,培育孩子的乡土情结,烙下地域印记。为劳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扫除了障碍。 “项目化劳动”课程挖掘学校资源,用多元的课程点燃学生向上向善尚美的欲求, 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成长,烙下生长印记。“项目化劳动”放飞自由、放飞个性、放飞自信,让孩子遇见更加快乐、幸福的自己。 (2)“项目化课程”——让学校的生长有“力”有“梦”。课题研究与学校主动发展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课程建设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课程观念、教学观念、育人观念的转变,这与学校“有生趣、有生机、有生命”的学校建设目标相吻合。 2.本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 (1)创生课程:项目化教育不仅是理论层面的热点,也在广大地区的实践层面开展运用。作为一所乡村小学,地理条件独特,乡村资源丰厚,将项目化学习和劳动有机结合,开发创生实施“项目化劳动”课程,建立具有乡村小学本土化的特色课程体系,既是项目化学习教育理念在乡村小学具体的实践样态,也是一所乡村小学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不懈追求。 (2)创新教学:“项目化劳动”课程着重体现实践式学习。打通课内和课外的壁垒,粘合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缝隙,积极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国家课程,遵循资源融合思路,开发主题活动,推动项目学习,让每一位学生乐阅读,勤动手,会动脑,在实践中知行合一、求真至美。 | ||||
(八)预期研究成果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责任人 | |
阶段成果(限5项) | 高质量劳动项目 | 劳动项目 说明书 | 2024.3 | 张文华 |
“项目化劳动”指导手册 | 指导手册集 | 2024.6 | 郑彩霞 | |
“项目化劳动”评价体系 | 评价方案集 | 2024.12 | 周 芳 | |
课题实施阶段性成果总结 | 中期评估 报告 | 2024.12 | 杭 静 | |
“项目化劳动”课程 实施与推广 | 阶段性总结论文 | 2025.3 | 潘菊平 | |
最终成果(限3项) | 课题研究总报告、子课题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2025.6 | 杨亦峰 |
课题研究课例、案例集锦 | 课例 案例 | 2023-2025 | 谈小华 | |
《田缘牧歌》 | 专著 | 2025.8 | 陈 康 | |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先期调研和已有相关成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
1. 成员保障:课题第一主持人为学校一把手校长,市数学学科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多次主持与参与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课题第二主持人为学校课程研发中心主任,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区金沙名老师、区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教研员,为各课程有效地整合提供了保障。课题组核心成员中有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向阳果蔬园”的负责人,为劳动课程项目化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成员中有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还有参与过省劳动基本功与评优课大赛的专家型教师,为劳动课程项目化实施提供了专业知识保障。 2.制度保证:课题组明确了教师的权力和义务,课题组将定期活动,交流相关经验,学习相关理论。要求课题组成员人人上课,个个有参与的课题项目。学校与基地为教师开展本课题研究充分提供时间、 政策及其它条件的保证。 3.经费保障:学校与基地将全力支持研究的开展,保证解决研究所需一切经费。学校在课题开展的3年中,保证所需的各项经费。 4.本课题强调以校为本的研究,注重教科研活动的针对性、时效性,切合我校教科研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校一贯重视教科研工作,倡导“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的新理念,能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 5.省重点课题“田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已在我校进行了三年多的尝试,学校教师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与经验。 6.主要参考文献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张悦颖 夏雪梅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年12月 《学校课程管理实务》吴刚平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1日 《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著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新课程与学校管理创新》谌启标等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江苏教育研究》《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相关学术文献
|
三、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四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在该课题研究周期内,本单位愿意为该项研究提供研究便利,如课题获准立项,本单位愿意根据课题研究所涉研究任务,提供适量的研究经费。
公 章 2023年 9 月 10 日 |
四、辖市、区管理部门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
五、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